首页>>百科常识

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明宣宗手下名将排行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和将军)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

1、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怀远人,明朝初期名将。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2、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人,明朝靖难名将。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建文二年十二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年间又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3、张辅(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人。明朝重臣、名将,河间王张玉长子。张辅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新城侯。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正统十四年,张辅随明英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年七十五。 4、徐增寿(约1374年-1402年),魏国公徐达第四子,母谢夫人。徐辉祖、徐膺绪之弟,成祖朱棣妻弟。徐增寿袭父荫官至左都督,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湣;后进封定国公,其子徐景昌继嗣。 5、孟善(1344年—1412年),字伯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至正二十七年,投奔朱元璋,随军北伐。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孟善投靠朱棣。建文四年,封保定侯。永乐七年(1409年),致仕。永乐十年六月,去世,追赠滕国公,谥忠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能 百度百科-张玉 百度百科-徐曾寿 百度百科-张辅 百度百科-孟善

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

明朝最厉害的十大将领

徐达、常遇春、戚继光、李如松、傅友德、李文忠、王守仁、于谦、李定国、卢象升 一、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成就: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三、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五、、、 傅友德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

明朝有名的将军都有哪些?

明朝有名的将军: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戚继光:(1528~1588) 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止止堂集》)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 。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三十八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败敌人。 戚继光指挥抗倭作战,机智勇敢。四十年,在浙江台州地区,九战皆捷。次年夏,奉命进剿猖獗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当时横屿岛(今宁德东)是倭寇在闽北的巢*,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周密部署,选择退潮之机,命将士轻装进剿,携草盖淤泥铺路,出敌不意登岛,歼倭 2600余。乘胜捣毁倭寇盘踞牛田(今福建南)和林墩(今莆田南)的巢*。因功升都督佥事。四十二年四月,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部联合进攻倭寇据为巢*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斩倭2200余,升福建总兵。同年冬,倭寇万余**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驰救,以计惑敌,稳住倭寇,等待援军到达后,采取内外配合、各个击破的战法,解仙游之围,乘胜追歼逃倭数千。此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 安全。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后来他受人排挤,于万历十一年 (1583)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故。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兵家所重视。 熊廷弼:(1569~162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飞百,江夏(今武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保定推官,后升御史。三十六年,巡按辽东,针对地旷人稀、边防多事,实行驻军屯田、修城筑堡、固守边疆,使辽东明军风纪大振,边防巩固。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他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力主守御,整肃军纪,调兵遣将,扼守要隘,使后金军不敢轻进。不久被诬陷去职。天启元年(1621),辽东战事又急,他被召入朝,上疏建三方布置策: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厚集步骑以牵制后金主力。在天津与登、莱(今山东蓬莱、掖县)各设巡抚,置舟师,乘机入辽南。在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并主张东联朝鲜,以助声势。遂升兵部尚书,复任辽东经略。后终因朝臣有隙,加之握有重兵的广宁巡抚王化贞不予协作,使此方略未能实现。不久,广宁失守,熊廷弼入狱,后为阉*所害。崇祯时昭雪,谥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于谦:(1398~1457) 中国明朝名将,明保卫京师之战的军事统帅。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年任御史。五年(1430),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危急关头,于谦反对**,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 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战后,他居安思危,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训练,提高作战能力。加强边备,委任名将镇守。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英宗藉“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越王勾践身边谋士除了范蠡还有谁

还有文种。 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 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 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 “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仲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仲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仲,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种

觉得唐宣宗是一个篡位者还是一个伸冤者

唐宣宗是唐末**的一个平衡点,导致帝国衰颓的问题之前便已存在,而他在**与地方、宦官与朝廷间勉强维持着和平。但帝国本身已经积重难返,宦官之弊确已尾大不掉,虑及前车之鉴,宣宗也不敢放手一搏。而在他死后,再无有能力的继承人,平衡崩溃,问题便爆发了。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在明朝的史书上大多记载的是朱瞻基为了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服用了太多的丹药才死的,还有说朱瞻基是因为爱好女色,纵欲过度而导致身体被掏空才死的。而根据后人的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大多认为朱瞻基的死主要有两种可能,第一朱瞻基过度疲惫引发的疾病死去的,第二朱瞻基是中毒而死的。 明朝史书有说朱瞻基是服用丹药过多或者是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被掏空而死的,后人不认可主要是因为在明朝的整个历史发展中,真正追求长生不老的只有嘉靖帝一人,而且还是在他晚年之后。像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也会服用丹药,但是他们服用的都是用来治病的,所以不存在服用但要过度而死。而朱瞻基他的后宫并没有很多妃子,在《明实录》中就有记录朱瞻基后宫妃子只有十四人,还有好些人是不受宠的,所以可以看出朱瞻基并不是那种会纵欲过度的帝王。 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朝中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帝王来负责处理的。到了明宣宗时期,朱瞻基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还特意启用了太监来帮助他处理政务,于是有了“票拟”和“批红”类似的制度。朱瞻基虽然找太监帮忙处理政务了,但是他身上的重担还是很多,在这样高压的工作下,朱瞻基劳作十年而引发了其他疾病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瞻基是中毒而死的,那哪来的毒呢?后人分析来源有三个。第一,朱瞻基中的毒是丹药的毒。朱瞻基勤政劳累过度,而太医们就给他服用调节身体的丹药,然而是药三分毒,所以这个是有可能,但是可能性特别的低,因为太医肯定有分寸的。第二,朱瞻基是因为皇宫中的建筑装饰材料中毒而死的,就像跟我们现代一样,新装修的房子不能住人。在乾清宫中,发现很多带颜色的材料都含有汞、朱砂等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导致人慢性中毒。还有一种可能是朱瞻基玩把玩器中毒,我们都知道朱瞻基时期,开始有人收藏一些把玩器,而把玩器大多含有铅,以此有可能是铅中毒而死。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请问明初燕王朱棣手下有哪些将领?